巴西教育學者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於1968年出版了《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此書在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是最常被引用的教育經典之一,然而此書不只是教育學,更是將教育視為文化與政治行動。因此,在書中,弗雷勒提出行動的理由、現況、方法與批判。第一章弗雷勒提出將人從非人性化中解放出來做為行動的理由,非人性化是人性化志業的扭曲,亦即產生了壓迫者與受壓迫者,解放來自於受壓迫者在對話過程的自身覺醒。

商業行為角度來看,人類除了四肢可以貢獻勞力之外,眼球更具貢獻價值!它頻繁地接受的信息、刺激我們要不斷付出勞力換取物質,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可以帶一支手機走遍天下,享受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一體兩面的是,我們的眼球很可能都處在被出賣的狀態,只是你我並無察覺。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el在2020年疫情嚴重的當下又出版了一本哲普書。本次的主題是關於道德應得(moral desert)的議題,尤其,Sandel觀察到,當美國出現民粹主義反撲、英國脫歐以及市場全球化的現象不斷加深加廣之際,原本傳統為人稱頌的道德應德觀念竟演變成「應得專橫」(the tyranny of merit)的問題。不論古今中外,應得的道德概念常常令人覺得理所當然。如果張三沒有依賴自身的世襲血統、財富,而是靠自己的才能、努力、品格爭取榮譽與優秀成績。我們不僅不會批評,反而要我們見賢思齊,希望自己有一日可以循此路徑攀登高峰。因為,所有的成就與榮耀都是有才德者「應得」的。

Gabriel的《Why the World Does Not Exist》出版於2013年,重點在於介紹哲學傳統議題:何謂世界?何謂存在?但不同於我們常問的問題:「這個世界究竟是甚麼樣子?」Gabriel認為「這個世界」已有存在意義上的預設立場,我們得重心分析以上問題的核心概念:世界的存在問題。

冠狀病毒大流行於2019年12月在中國武漢首次發現,並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截至2021年03月09日,確診病例為117,831,312例,確診病例2,1613,845例。從經濟、社會、宗教、教育到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能否再次恢復正常生活,還是以新的生活常態進入後疫情時代?基督教會如何解釋和回應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解讀神的旨意,將其視為挑戰和轉機,成為繼續為上帝國在地上推進的動力?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Soul of Car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可以說是作者凱博文醫師/教授的主題式回憶錄,前半段在回顧作者在醫師專業的養成與生涯中,逐步對於「照護」的接觸、體會、學習與省思。後半段則是以一個丈夫的身分,述說親自照顧與陪伴患有早發性失智症的妻子12年,所經歷刻苦銘心的煎熬、意義與希望。

若瑟赫忍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1917-1988)1957年於法國諾瓦集跟一些志同道合者共同創立了這個協助赤貧家庭的運動。第四世界運動不是一個宗教或政治組織,它歡迎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