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週末神學沙龍:去殖民化的上帝

07/06/2022

《去殖民化的上帝:帝國主義浪潮中的聖經》導讀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曾宗盛(2022.7.16)

Brett, Mark G. Decolonizing God: The Bible in the Tides of Empire. The Bible in the Modern World 16. Sheffield: Sheffield Phoenix, 2008.

中譯本:馬克‧布雷特(Mark G. Brett)。《去殖民化的上帝:帝國主義浪潮中的聖經》。王東譯。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2013。

1.本書的方法論

馬克‧布雷特(Mark G. Brett)在《去殖民化的上帝:帝國主義浪潮中的聖經》一書採取「去殖民化」或「去帝國化」("anti-imperial exegesis")的聖經詮釋。這進路在近數十年來的聖經研究裡,逐漸發展為重要的詮釋聖經方法。

在世界地緣政治的浪潮裡,教會界與政治界都在爭奪聖經的解釋權。聖經經文到底是支持帝國或是反帝國?成為熱烈討論的問題。

布雷特在本書主要採取後殖民觀點來詮釋經文,並呈現(澳洲)原住民的聲音,還有追求社會公義的神學觀點。布雷特主張,上帝是自由的神,他關心社會公義,不受世界任何體制的限制,尤其不受殖民地主人的控制。布雷特聚焦在非暴力、和平和公義的議題。他引用自己在澳洲維多利亞邦與原住民生活的經驗,發出原住民的聲音。換言之,他主要的脈絡是澳洲的殖民經驗,並非從殖民者的角度,而是從被殖民者的觀點來檢視澳洲的殖民歷史與經驗。這是本書的特色。

近數十年來有些聖經學者採取後殖民觀點與方法來解釋聖經,逐漸成為重要的研究進路。受到過去帝國殖民歷史的負面影響,聖經被許多人視為支持殖民母國觀點的經典。然而,布雷特引用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的一些經文,給予詮釋,強調聖經並非支持帝國殖民的宗教經典。在此前提下,布雷特採取一種傳統的、護教學的進路來解釋聖經。作者舉例說明,哪些經文被用來支持殖民帝國的政權,合理化帝國的擴張、侵略以及剝削。他透過研究指出,經文的原始脈絡和原始意義並非支持帝國殖民政策。聖經是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經典,它的內容可以影響到今日世界人類的生活。

2.本書內容摘要

布雷特在《去殖民化的上帝》一書的十章裡,以八章的篇幅討論一些重要經文。舉例如下:

  1. 根據他自己過去以後殖民觀點詮釋創世記,他認為創1:28人被賦予治理大地及管理生物的使命,這是一種「模仿」(mimicry)手法,以統治語詞來顛覆帝國皇家意識形態。換言之,經文的意義並非讀者原來所想像的字面意思。
    值得討論的是,經文使用帝國的修辭來「抵抗」帝國與殖民,這是一種進步,或是「順應」帝國的邏輯?當有一天帝國瓦解時,所謂的「仿效式的抵抗」("mimicric resistance")是否成為取代舊國政權的另一種帝國統治?
  2. 本書第五章討論申命記裡的「滅絕」(herem)。由於世界許多民族都宣稱自己的神祇比異族神明更強大。當仿效帝國的抵抗策略成功時,是否變成製造另一個「帝國模式」?因為每個民族都宣稱自己的神比其他民族神明更偉大,因此統治後者是自然的事。
  3. 本書第六章討論舊約聖經裡的先知的信息,強調世界各民族間的和平與公義,尤其聚焦在土地的分配不均以及剝削。
  4. 本書第七章討論以斯拉尼希米記裡的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一個遭受壓迫或被邊緣化的民族是否可以採取種族中心主義的做法?對此問題,布雷特回答得相當謹慎。儘管在一個民族面臨存亡危急時刻,這種做法可能無法避免。不過,在被擄歸回時期,繼續推動種族中心主義作法可能就相當有問題,具高度爭議。如何更適當解釋這些經文,需要更多討論。
  5. 本書第八、九章討論新約的經文。第八章討論福音書裡的耶穌,聚焦在地方文化及反帝國主義。第九章討論羅馬書13:1-7「每個人都應順服掌權者」這段爭議性極高的經文。他嘗試將這段經文做解構,中和化這段經文的爭議性,主張這段經文隱約在質疑帝國統治者的權威。布雷特認為,保羅在這段經文裡語意表達模糊,因為保羅時代的政治環境以及初代教會的組成相當多元與複雜,至於經濟的條件則扮演較次要因素。
  6. 其他各章的主題,都環繞在經文的原始意義在後續不同時代的接受(reception)與傳承以後,增生了不同於原始經文的意義。換言之,經文的原始意義在接受史(history of reception)的傳遞之下,已展現許多不同的意義及解釋方向。例如有關早期以色列民族的起源這問題,學者們提出不同的主張。近來許多學者的觀點是,早期以色列人並非外來的異族,而是發源於迦南地的原住民一支族群。

3.作者撰寫本書的動機與目的

整體而言,布雷特雖然意識到聖經裡有神學與政治上的模糊性,但他認為聖經裡的反帝國聲音則是一致的。如此主張的理由是,他想要告訴讀者,包括他的原住民朋友、同事和同工,聖經並非殖民者的紀錄文件。同時,他想要告訴讀者與教會,如果正確地解讀聖經就會發現,追求社會正義是聖經一再強調的主題。

然而,無可否認地,聖經裡也有一些「紀錄殘暴統治」的經文,讓人無法忽視不顧。布雷特努力呈現經文的另類解釋,並提出批判。例如他指出西班牙的神父與宣教師拉斯卡斯(Bartholomé de las Casas, 1475-1564),曾為遭到虐待的美洲原住民發聲,甚至批評西班牙國王和國家。因而布雷特認為拉斯卡斯是少數的先知聲音。然而,事實上,拉斯卡斯在反對將美洲原住民販賣為奴隸時,卻主張將非洲黑人做奴隸來取代美洲原住民的位置。可見人抱持觀念的多樣面貌不應忽略。

4.本次導讀將討論的問題

在本次的導讀裡,我們將討論焦點放在《去殖民化的上帝》一書的第一章「聖經與殖民化」和第十章「後殖民神學和倫理學」,討論以下問題:

  1. 布雷特使用什麼方法論來解釋聖經?
  2. 哪些經文被列入討論?這些經文為何值得討論?呈現出哪些不同的可能解釋?
  3. 經文的詮釋結果造成什麼後續影響與效果?誰獲得利益?誰遭遇損失?近來對這些經文可以做哪些重新詮釋(轉型正義)?
  4. 反思今日我們詮釋聖經經文時,應該注意什麼倫理的考量?反思聖經詮釋者的社會位置(social location)、「前見」(bias, Vorurteil)與前理解如何影響人解釋聖經與認識世界?我們如何更適當地詮釋經文?

導讀者簡介

曾宗盛,1962年出生於台東,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自1999年任教於台灣神學院/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舊約聖經相關課程,包括聖經釋義、舊約導論、創世記、士師記、耶利米書和約伯記等。

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感謝Pinuyumayan原住民區會教會的接納,可以共同參與在原住民基督信仰的人生朝聖旅程。

近年作者也在台灣大學兼任通識課程,教授「猶太文化」和「希伯來經典與世界文明」。

著作:《舊約聖經釋義:方法步驟與實例應用》。新北市:橄欖,2021。

主持人:杜嘉玲

簡歷:基隆市人,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目前擔任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主任,專長為形上學、知識論、心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