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項目

新冷戰的出現對於全球格局和國際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際社會需要面對如何平衡不同國家和價值觀之間的關係,維護和促進穩定、合作和對話的重要性。同時,民主國家也需要在捍衛自身價值觀的同時,避免對抗升級和封閉性政策的出現,以免加劇對立和分裂。

本書為叢書的第九冊,命名為「感恩─ 雲般的天使 / 神學之旅的邂逅」,算是一個神學人的另類「回憶錄」。它不是系統的自傳式回憶錄書寫,而是在生命過程中對曾邂逅的人、事、物經歷,所記錄下來之文字的集結。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篇」:分成親友、夥伴、師長,並加上「鏡中人」的幾篇相關的報導文章等不同範疇。當然生命中所經歷的許多從不同面向助我一臂之力的聖徒、天使不只這些人,他們是人生旅途中因驚艷的感動所摘錄的記憶。第二部分是「雪泥鴻爪足跡篇」:主要是我迄今兩百多趟國外(其中也有幾篇國內的)神學雲遊中曾記錄下來的一些經歷與內容。

「信仰既是一種告白的行動,神學因此也必然是告白性的。隨著人類歷史的演進、文化的更動,信仰者在新的處境中,其告白也必須隨著更新,再告白的工作也就無可避免。7」由此可知,再告白並不只是非基督教世界的基督徒所面臨的處境,此外,更是一重視客觀經驗,將神與宣教對象的歷史、文化結合,甚至可以說是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必經過程。

民主化以後的台灣,社會開放人民的自主意識提昇,價值多元化,對少數、弱勢族群的人權也普遍受到重視。人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與生存意義也有高度的關注。搜尋自己的身分、重建生命的價值與尊嚴,成為普遍的願望與關心。從殖民統治與專制獨裁壓迫所造成的扭曲與不公義處境掙脫的努力,在社會中此起彼落。在族群相關方面的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恢復傳統領域的訴求,個人身分的正名運動,甚至原住民自治區之設置議題都一一浮上檯面。另一方面,一些平埔族群因著統治者治理上的政策因素,或是被同化、或是被異化,導致文化、語言流失,身分扭曲、失喪,又受限於因循留傳的殖民式法律的限制,而掙扎於語言的再生、文化的復振,以及族群身分的正名奮鬥,也風起雲湧。其中尤以南部地區的西拉雅族群的正名運動最受矚目。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民主國家對過去獨裁政府所實施的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補贖行動。其目的在於透過解密、調查、和研究來還原真相,彌補受害者所遭受之不當損害,並通過矯正、懲處來督促政府停止並預防未來對人權的侵犯,以達到鞏固和保障基本人權之普世價值。

本書為文集系列的第七冊,命名為「告白──宣認我信/根植處境的信仰」,這是從事本土神學建構最終必要達成的目標。也就是說第三世界神學從移入、翻譯、參與等三個階段性的奮鬥,試圖讓基督教信仰在本地處境中產生有意義、有貢獻的神學努力,最終必須轉為探索本土的歷史經驗及文化如何更新、改變基督教神學與教會的在地身分。

善終需要爭議嗎?怎麼樣的死才算善終?善終應該由誰來定義?由誰的意志來決定與執行?這一系列的問題,對一向避談「死」事的台灣社會即便不陌生,卻鮮少有機會拿出來討論,因此,也就難以深入這些問題的核心與細節。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制訂《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國家,不但在亞洲的醫療人權評比上遙遙領先,更重要的是,這部法律提供了整個社會一個機會、平台來直視、面對自己的死亡,與如何死亡的抉擇。

本書為文集系列的第六冊,命名為「認同─ 在地宣教/釘根本地的教會」,是集中在台灣教會宣教的規劃與討論。筆者從一九九八年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楊啟壽牧師及其繼任的羅榮光牧師邀請,離開神學院前往總會籌設並主持總會屬下的宣教「研發中心」。讓筆者有機會從學術研究投身宣教實踐的第一線。在負責總會研發中心期間,受託研發「21 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啟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新世紀宣教。這個規劃要做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面四分之一世紀(25 年)的宣教方案,雖然一度因教會領導者焦慮教會人數增長的遲緩而嘗試以「一領一、新倍加」取代。最近又經總會重新啟動(2022...

本書為文集系列的第五冊,命名為「希望.使命傳承/處境化神學教育」,主要是討論神學教育的處境問題。書中涵蓋作者多年在亞洲參與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的經驗以及在台南神學院的教育與行政心得,試圖提供一個不同的進路與建議,讓在台灣與第三世界從事神學教育者的參考。

本書為「黃伯和本土神學文集」叢書的第四冊,命名為「悲憫‧虛己的愛/本土的倫理神學」,是以筆者在1999年出版的「本土神學的倫理關懷」為底本加以擴充。這是延續本文集第三冊以再告白方式建構台灣本土的「自決、出頭天神學」的做法,進一步藉著對倫理關懷的探討,來展現本土神學如何透過對不同領域的信仰詮釋,來影響我們生命的倫理向度,以及對環境周遭待人處世延生的不同立場。

本書為黃伯和本土神學文集系列的第三冊,命名為「道.自決出頭天/神學的道成肉身」。這是較有系統以作者所建議的「再告白」方法論處理基督教神學從台灣人身分出發從事建構的嘗試。書中含蓋了黃伯和的博士論文「奔向出頭天的子民」,以及一九九七年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學假期間完成的「基督徒身分的塑造」兩本作品。

歧視or障礙

2022-06-29

「身心障礙」這個標籤式的稱呼是啟蒙運動以後才出現的對肢體、身心缺損者加以歸類的具有歧視性的做法。嚴格的說,上帝所創造的人都是獨特的。我們的人生每個不同階段都各具有不同的缺損。而這些不同的缺損都隱藏在上帝創造的基因裡,都是上帝形象的一部分。

本書為叢書的第二冊命名為「盼.委身再告白/神學的應許之地」,含括了兩本黃伯和牧師在1990年代的兩本作品:《本土神學講話》(1999)及《宗教與自決》(1990),是筆者開始嘗試以再告白方式建構台灣本土的「自決、出頭天神學」的開始。以短文方式從多角度探索台灣歷史、政治、文化、宣教的神學意涵以及神學方法論的建構,雖然不是系統性的論述,卻是掌握本土神學多面向視野的探觸、發展的重要裝備。

面對這種劃時代的瘟疫挑戰,教會與基督徒要如何因應,要如何扮演做為上帝僕人、使者的角色,以及在信仰、神學上有甚麼調適與洞察,來從疫情經驗探查上帝的作為與人類的責任,教會如何思考在疫情中的宣教以及信仰團契的轉型?這些都是急迫的課題。